本田在华销量低迷换高管,丰田凭本土化稳立脚跟:差距为何越拉越大?

近期,本田在华市场的日子并不好过 —— 销量连续七月下滑,昔日爆款车型降价难挽颓势,管理层动荡频繁;而同为日系车企的丰田,却凭借深度本土化布局稳步前行。一冷一热的对比背后,折射出两家企业在产品策略、供应链管理及市场响应上的巨大差距。

一、本田困局:销量腰斩、高管更迭,内忧外患交织

1. 销量持续低迷,爆款光环不再

今年 7 月,本田在华销量仅 4 万余辆,同比下滑 15%,这已是连续第七个月销量下跌;上半年累计销量不足 36 万辆,较去年同期减少近四分之一。曾经的 “流量担当” 们集体失宠:思域降价至 9 万多仍无人问津,CR-V 优惠 5 万后日销量依旧惨淡,雅阁与 CR-V 的月销量之和,甚至不及巅峰时期单一车型的业绩。为缩减成本,本田不得不关闭多家工厂,总产能从 149 万辆削减至 120 万辆,市场颓势显而易见。

2. 管理层动荡,内部矛盾凸显

面对销量危机,本田在华合资公司频繁换帅:广汽本田近期宣布高洪祥接替李进出任总经理,东风本田则由高管潘建新牵头 “干部整顿”,直指 “员工工作作风问题”。然而,五年前正是这批团队打造出多款爆款车型,如今将困境归咎于 “作风问题”,显然未能触及核心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管理层内部对发展方向存在分歧 —— 在新能源转型与燃油车坚守之间摇摆不定,导致决策滞后,进一步加剧了危机。

3. 产品脱节市场,新能源转型滞后

当下消费者愈发看重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功能,本田却仍沿用五年前的技术,车机系统卡顿、智能辅助功能单一,难以满足年轻用户需求。尽管去年 7 月宣布电动化转型,但行动迟缓:首款纯电车型 e:NS1 因续航虚标、性能平庸,上市即遇冷;后续推出的 S7、P7 两款新车月销量仅百余辆,上半年新能源车总销量仅 4 万多辆,市场份额不足 1.4%,远低于国产新能源 71% 的占比。

4. 供应链僵化,研发周期过长

本田在华供应链严重依赖日本进口,35% 的核心零部件需从本土采购,电池等关键部件的研发需经日本总部层层审批,研发周期长达 5 年。而国内车企一年可推出 5-8 款新车,快速响应市场需求。这种僵化的供应链体系,不仅导致本田新车迭代缓慢,还因进口零部件成本高企,削弱了价格竞争力。

二、丰田逆袭:本土化布局深入,稳抓市场主动权

与本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丰田在华市场表现稳健,核心秘诀在于 “深度本土化” 策略,将决策权充分下放给中国团队。

1. 产品贴合本土需求,快速响应市场

丰田针对中国消费者喜好,量身打造亚洲龙、凌放等车型,在空间设计、智能配置上精准发力 —— 搭载的车机系统支持 CarPlay 无线互联,L2 级自动驾驶功能普及率高,深受家庭用户青睐。在新能源领域,丰田与比亚迪合作推出 bZ3 车型,依托本土技术快速落地,上市后月销量稳定在数千辆,成功打开新能源市场缺口。

2. 供应链本土化,降本增效显优势

丰田早在多年前就推进核心零部件本土化生产,与国内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,电池、电机等关键部件实现本地化采购,不仅缩短了供货周期,还降低了生产成本。相比本田依赖进口零部件的被动局面,丰田的供应链更具韧性,能快速应对市场波动。

3. 平衡燃油与新能源,双线并行稳增长

丰田没有盲目放弃燃油车市场,而是通过优化发动机技术提升燃油经济性,保持卡罗拉、凯美瑞等经典车型的市场竞争力;同时稳步推进电动化转型,借助混动技术积累,推出 HEV、PHEV、纯电等多类型产品,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,实现 “两条腿走路” 的稳健发展。

三、差距根源:决策机制与市场认知的双重分化

本田与丰田的境遇差异,本质上是决策机制与市场认知的差距。本田固守 “日本总部主导” 的模式,对中国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,在新能源转型中犹豫不决,既未能保住燃油车的优势,又错失了新能源发展的窗口期;而丰田充分信任中国团队,赋予其产品研发、供应链管理的自主权,能根据本土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策略。

此外,本田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存在偏差,仍以 “技术导向” 为主,忽视了智能配置、用户体验等关键需求;丰田则深入研究中国市场趋势,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推广都贴合本土文化,更易获得消费者认可。

四、未来展望:本田亟需破局,丰田仍需精进

对于本田而言,若想扭转颓势,必须彻底革新决策机制,将更多自主权下放给中国团队,加速核心零部件本土化,缩短研发周期,推出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智能新能源产品;同时梳理内部管理,化解管理层矛盾,凝聚发展共识。而丰田虽目前表现稳健,但面对国产新能源品牌的强势崛起,仍需进一步提升智能技术水平,避免在新一轮竞争中掉队。

日系车企在华市场的 “冰火两重天”,印证了 “本土化” 并非简单的口号,而是需要从产品、供应链、决策机制等多维度深度融合。唯有真正读懂中国市场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为您推荐